機器人來襲倒逼“中國智造”
機器人來襲倒逼“中國智造”
觀察“中國制造”的升級,“要不要”機器人已不存在太大爭議。預見到人力成本上升的大趨勢,國內想用機器人的工廠不少,但能達到海立水平的仍是鳳毛麟角。目前,中國每萬名產業工人配備的機器人數量(即機器人密度)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/3。
稀缺背后有其必然性。事實上,剖析海立樣本的關鍵正是探尋它為何能用好機器人。這將幫助中國產業界把握機器人及其相關的“工業4.0”、乃至智能制造革命的核心。隨著機器人不斷替代產業工人,能否控制制造業升級的主導權,能否從中培育出新的就業,從而反哺因機器人而消失的崗位,遲早會成為關乎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命題。
機器人工廠將帶來深刻挑戰
積淀多年,海立引入“機器工人”的節奏逐年加速。對照國際機器人聯合會2013年的統計,海立工業機器人的密度只比全球最高的韓國略低,比第二名日本高16%,比第三名德國高42%。相應地,就業崗位也在不斷消失。2007年到2009年,海立內部被機器人替代的崗位總共不到100個,今年為177個,明年預計可達230個。海立旗下的主力工廠——上海日立電器有限公司副總裁李海濱說,到2020年,上海工廠希望將80%的制造工作交給機器人,也就是說,至少有2500個崗位將消失。
這種態勢正在向三四線城市擴散。今年,國內兩大壓縮機制造商到海立考察機器人。他們長期諳熟于“人海戰術”,但終敵不過人力成本上升。李海濱說,機器人替代是大勢所趨,只是會隨人力成本的梯度分布有先有后。上海市機器人行業協會會長徐建國說,國內工業機器人應用即將爆發,特別是勞動密集型產業。
跟人搶飯碗,始終是關于機器人的一個熱門話題。對企業家而言,大量引入機器人無疑是理性的選擇;但著眼于整個國家,就不能只算經濟賬而不考慮就業問題。
發達國家研究者對此抱有信心。德國國家科學工程院院士克里斯托弗·梅內爾不久前對本報記者說,機器人會消滅低水平崗位,但會創造新的就業機會,比如機器人制造。但國內專家卻沒有那么樂觀。長期專注于智能制造研究的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王迎春博士說,在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智造”轉型升級的過程中,造就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市場,全球產業巨頭都在中國布局——2013年,中國售出了3.7萬臺機器人,居全球之冠,但國外產品占3/4。
王迎春正在主持一項國家級機器人產業軟課題,他說,如果“中國制造”的智能化改造被國外主導,那么即使出現再多的全機器人工廠,我們也會錯失最大紅利。而且,假如失去的崗位只能在國外“轉世”,還可能影響社會穩定。
智能產業價值亟需“再發現”
上月在滬舉行的一場高水平機器人論壇上,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理事長曲道奎拋出兩個問題:機器人制造算不算高技術行業?造不了核心部件會不會制約機器人產業?
答案看似簡單,但直指核心——怎么才算掌握機器人產業的主導權。對于第一問,曲道奎說,機器人市場競爭已白熱化,價格快速回落,制造機器人沒有高附加值。至于第二問,曲道奎認為,雖然國內機器人核心部件仍依賴進口,但這些部件國外并不對我們禁運,借助全球資源配置,國內機器人制造商不會被“卡脖子”。
機器人是一種通用裝備,要執行的任務卻很個性化,因此,它們“出生”后必須經過“后天培養”。這種“后天培養”就是通過二次開發,形成專業化的解決方案。王迎春說,國外有許多第三方企業為機器人制造商開發解決方案,但國內欠缺這一環。因此,國內企業即使買得起機器人也用不上。海立之所以能夠玩轉機器人,就在于它補上了產業鏈的這個缺口。
王迎春曾和曲道奎就機器人產業深入交流。他們都認為,與常人的理解不同,無論機器人、還是“工業4.0”,真正的價值中樞不在于機器人硬件制造,而是主要以軟件形態存在的系統解決方案。會造機器人,不代表能占領市場;反之,憑借解決方案就有機會拿到大量市場份額,哪怕關鍵硬件進口,我們也能掌握議價權,從而主導機器人產業。
“以我為主”或能彎道超車
李海濱說,海立在機器人應用上能先行一步,除了提前關注、敢于投入,更重要的是擁有足夠的技術人才,能形成“以我為主”的二次開發能力。海立持續致力于自主創新,累計已獲各類專利授權550多項。這不僅讓它有能力進行壓縮機的產品創新,也同時可以進行制造流程創新和工藝創新,這最終延伸到機器人開發——在全機器人的鈑金車間,為適應機器人,原有設備雖然全被保留,但布局大變,制造環節從八段優化為三段?傮w上,他們這150多臺機器人雖然絕大部分來自國外,但海立從一開始就派出自己的團隊,與國外制造商一起二次開發。七年歷練,這支團隊目前已超過50人。
王迎春說,國內制造業此前對創新的普遍忽視,造成了海立樣本的稀缺。但與發達國家相比,中國制造業已經形成自己的特色,國外巨頭仍須努力擺脫水土不服。憑借“地利”優勢,海立以及部分企業積累了一定的機器人應用經驗;如果國家能針對制造業升級的若干特色領域,引導資源集聚,快速形成自己的智能產業集群,應該有機會彎道超車。
- 上一篇:微軟加入新一代DRAM團體HMCC的理由 [2012/5/23]
- 下一篇:俄媒稱俄第五代核潛艇將配備機器人與水下無人機 [2012/5/21]